1957年2月,第一屆全國農業展覽會在蘇聯展覽館(今北京展覽館)舉辦。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業展覽,如何實現增產是展會的主題。
2003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北京舉辦。這是入世后我國圍繞農產品貿易的第一次國際性大型展會,這一刻中國農業開始與世界共舞。
2019年11月,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江西南昌舉辦。與以往不同,這次農交會由原本以農產品貿易為主,轉變為種養、加工、流通、生產資料、鄉村文化、人居環境、基層治理、數字農業農村等全產業鏈布展。
回首70年,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業會展的變遷是與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它就像一面鏡子,將歷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集中體現;
它就像一根紅線,將傳統農業與綠色、科技、市場緊緊相牽;
它就像一個路標,將中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悠久農耕史的大國引領走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未來。
革故鼎新、上下求索。透過農業會展這面“時代之鏡”,新中國農業農村工作者們交出了一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答卷!
豐收之路,從短缺時代到“吃得好”“吃得健康”
1957年2月,雖然室外還是春寒料峭,但首都北京的蘇聯展覽館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
工作人員們正在將從全國各地征集而來的近萬件實物、照片、模型和圖表布展到位。經過十個月的籌備,第一屆全國農業展覽會就要開幕了。展會的門廳矗立著一座高大的工農聯盟塑像,四壁鑲嵌著四幅頗具民族風格的巨大壁畫,以農林牧漁為主題,凸顯著這次展會的特色。
展會以宣傳成就為主題,分為綜合、糧油作物、纖維作物、熱帶作物、增產措施、國營農場、畜牧、水產、林業、水利、氣象等11個館,生動具體地向觀眾展示新中國農業生產戰線上樹立起來的各類光輝榜樣。
在綜合館的紅色壁幔上,以“五億農民的方向”為題的河北省安平縣南王鄉農業社組照頗引人矚目。這個由三戶貧農起家的小社,在農業合作化的浪潮中發展成為325戶的大社。
增產措施館用模型和圖解介紹了改造紅壤、鹽堿地、洼地、沙地的經驗,以實物展出了在全國推廣的200多個糧食作物優良品種,農機廣場上可以看到各種新式馬拉農具和大型機械。
作物館里畝產千斤的雙季稻、畜牧館里的三河牛馬澳洲綿羊、熱作館里的橡膠樹咖啡樹、水產館里玲瓏美麗的熱帶觀賞魚吸引著人們駐足觀看。
各種化肥的增產效果及科學知識,各種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各地開展農業生產革新的經驗探索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當年在《農業科學通訊》雜志當記者的石馬寫道,參觀過整個農展會,人們像周游了全國,不僅是從田野到森林,從荒地到牧區,從寒帶到熱帶,而且是從海底到天空;每一個人都會吸收到豐富的知識,學習到許多先進的經驗;每一個人都會為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為我國解放以來在農業生產戰線上的巨大成就、為我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農業資源感到歡欣鼓舞。
第一屆全國農業展覽會從2月20日開幕到6月30日閉館,歷時4個多月,觀眾達56萬人次。這是我國第一次全國規模的農業展覽會,它集中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生產上所取得的光輝成就,1956年糧食總產量比1949年增加1524億斤,棉花總產量增加2161萬擔,油料、畜牧、水產等各種農產品產量都恢復并超過了抗日戰爭以前的最高年產量。但當時農產品無論在品種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遠未達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水平。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票證時代”,期間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運動,更讓農產品的短缺雪上加霜,熱鬧一時的全國農業展覽會也只辦了三屆就戛然而止。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會展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農業會展也成為商品貿易和科技交流的重要陣地。中國農產品由數量時代逐漸進入質量時代。1978年10月,“十二國來華農業機械展覽會”在京舉辦,展品725件,觀眾達30多萬人次,開辟了中國農業國際展覽的先河。從1985年開始,全國農業展覽館連續舉辦了三屆“春節全國農副工產品展銷會”和七屆“國慶全國農副工產品展銷會”,吸引了無數北京市民前來,有媒體贊揚道,這是“為農民建市場,給市民送年貨”。
在四川省銅梁縣政府工作的廖松波當年親身體會了展銷會的“魔力”。
1987年1月,作為全國知名的柑桔基地,銅梁縣的工作人員們帶著四川紅桔和甜橙去北京參加了第三屆春節全國農副工產品展銷會。以往北方市場紅桔暢銷,甜橙只能隨紅桔搭配走,而在這次展會上,甜橙卻身價陡增,人們排隊搶購,不少顧客反映“從沒見過這樣又大又甜的橙子”。
廖松波研究市場后發現,銅梁縣甜橙多數在12月中下旬成熟,紅桔則在11月中下旬成熟。過去由于紅桔銷路好,不少運銷公司常將甜橙與紅桔一同采收,導致北方人很少能吃到真正成熟的甜橙,多年來“味酸、色淡、蔫皮”的劣質甜橙得罪了市場,讓四川甜橙一直賣不上價。而這次展會因為時間原因,讓北方消費者第一次吃到了“果大、色鮮、濃甜”的優質甜橙,一下就打開了銷路,為重建甜橙在北方市場的聲譽奠定了基礎。
“農產品不但要有數量,更要有高質量”,廖松波感嘆這屆展銷會給了當地干部很多啟示。之后銅梁縣改變經營方式,將果農組織起來,直接將產品運到銷售地上市,減少流通中間環節;將運輸用的竹簍改為較貴的出口紙箱,降低運輸損耗;建設倉儲設施,變集中調動為分批調動,延長鮮果供應期……一系列提高果品質量的措施讓本就在耐貯運、營養價值高及可深加工等方面具有優勢的甜橙種植面積快速擴大,當地柑桔種植結構得到了及時調整。
農業會展,成為了各級政府了解農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和創新成果,并將此作為確定農業投入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方向和項目支持的重要依據之一。而企業家則可通過會展尋找到新的投資合作項目,從而促成全社會關注農業、支持農業、投資農業、發展農業的良好局面,加速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進入90年代,一批國家級大型政府主導式展會開始出現。1995年的“首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1996年的“首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1999年的“首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2000年的“首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2003年的“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這些碩果累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型綜合性國際農業博覽會,將中國農產品由品質時代快速拉入品牌時代。
從家庭小作坊發展到現代化企業,在“漢口精武鴨脖”董事長涂國華看來,這一切都源自農業展會。在2004年第一屆武漢農博會上,不足10平方米的展臺卻銷售火爆,引起了大超市買手的注意,通過農博會的推介,精武鴨脖一下子打開了市場。欣喜之余,涂國華看到雙匯食品的展臺上,百余種產品獨立包裝,自己現做現賣的鴨脖子跟人家一比,差了一大截。會后他找來食品專家,研發出真空包裝的鴨脖新產品,保質期長,方便攜帶,一上市立刻受到顧客的青睞。政府也對其重點扶持,小小的鴨脖子從手工作坊邁進了工業園。
不是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農產品不得入內,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從第一屆開始就對參展企業設置了“綠色門檻”,這釋放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導向,那就是今后農業結構調整必須向綠色產品、品牌產品方向發展,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
多年來,綠色已成為農交會的靚麗名片。黑龍江省十多年如一日主打“綠色牌”,每年近1000萬噸的綠色食品從黑土地源源不斷走向國內外市場;各地參展商在同采購商洽談時,重點不是介紹產品品種如何全、口味如何好、營養如何高,而是詳細介紹他們為確保生產綠色產品而建成的質量標準體系、技術檢測體系和科技開發體系。
品牌化,不僅是農業企業的追求,也被政府主管部門記掛在心坎上。2016年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首次推出了省部長聯合推介品牌農產品活動。來自農業部、各?。▍^、市)主管農業的20位省部長首次集中亮相“省部長推介品牌農產品專場”,共同講述中國農業品牌故事。黑龍江省副省長呂維峰推介了寒地黑土天藍水綠中國好稻米;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李銳深情講述了六盤山“小土豆”變身“金豆豆”、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山東省副省長趙潤田道出了“中國第一個蘋果”的來源;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描繪了“蜀宣花牛”的牛精華牛魅力;遠道而來的波蘭和斯洛文尼亞的農業部長也帶來了本地品牌農產品進行現場推介和互動……每個品牌講述的是當地農產品的歷史和獨特氣質,傳頌的則是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
第十四屆農交會上,省部長聯合推介品牌農產品
省部長們吆喝的效果立竿見影,30余家采購商團隊現場訂購馬鈴薯和果品975.8萬噸、茶葉547.9噸。
品牌就是信譽,品牌助力增收,在“農交會風向標”的指引下,我國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快速發展。2018年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到12.2萬個,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7.5%,在農業會展的推動下,發展農業品牌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
科技之路,把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送到農民眼前
“種植想走在市場前頭,咱農民還真離不開菜博會。”被稱為“大棚果王”的山東農民燕興華,在2000年第一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上,跟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山東果樹研究所的專家們建立了聯系,在專家們的指導下,他創造了杏樹當年結果豐產的紀錄,種果樹賣果苗年收入超過20萬元。“要不是參加菜博會,咱一個農民能和專家聯系上?!”
農業展會猶如一個科技大賣場,把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送到農民眼前,通過開闊農民的視野,直接改變了他們的知識、技能、信念和價值觀,為我國農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
從1957年第一屆全國農業展覽會展出的廣東“51”犁、廣西“53”犁等相對簡易的新式農具,到2019年第二十六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展示的植保無人機、采摘機器人等農業高科技成果,農業會展對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不容忽視。
曾經,200多斤的太空南瓜、西瓜般大的太空茄子、一人多高的太空絲瓜,在農業會展上引來無數市民圍觀拍照;花色純正的太空仙客來令不少市民愛不釋手;基因生物工程創造的天然彩色蠶絲令參會客商驚嘆不已。
曾經,水培、基質栽培、標準化禽舍、珍禽寵物、克隆動物在農業會展上引起農民兄弟的強烈關注,誰率先掌握了良種和現代農業種養技術,誰就獲得了產業的主導權,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汲取豐厚的經濟回報。
曾經,我國第一顆航天育種衛星“實踐八號”的回收艙,在農業會展上令眾多參觀者駐足凝眸,它是農業科技成果的“代表作”之一,標志著我國現代航天育種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
通過農業會展,我們宣傳展示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引導農民進行農業技術革新,推動了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1985年,首屆中國植保系統信息交流暨農藥械產品交易(訂貨)會在成都召開,全國植保系統和農藥、械生產企業第一次在全國性的專業展會上相聚一堂;1994年,被譽為“中國農業奧林匹克盛會”的首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召開,展出農業科技成果2500多項,達成技術成果交易、協議、意向1175項;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上,大量的先進的飼料工業方面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展出;同年,在首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上,大連匯新漁機廠生產的海水養殖預熱器、福州臺鉆廠生產的水車式增氧機等漁機產品爭相亮相;1999年,全國肥料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在廣西召開,拉開了肥料界專業展會的序幕;2017年,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在蘇州舉辦,全方位展現了科技在種植業、畜牧業等農業各領域的最新應用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
在2008年第十五屆中國楊凌農業高科技成果博覽會上,一拖收獲機械公司的銷售成員吳兆民熱情地向參觀者介紹:“我們的玉米收割機一步到位,收出來已全是籽粒,秸稈全部還田。機器每天至少可以作業60畝,用戶秋收時干一個月收入很可觀。”
除了玉米收獲機,展會上還展出了一排排高大威武的大中型拖拉機等各種最新的農用機械。一拖綜合性能優越的東方紅玉米收獲機、新型中小輪拖、農用工程機械等受到參觀者的青睞,許多參觀者紛紛表示“明年買臺玉米收割機!”
無論是農業專業類會展,科技類會展,還是綜合類會展,近些年展會層次都在不斷地提檔升級,規模更大,展品更豐富,也愈加凸顯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
“我們的農產品放在你們的平臺上,你們怎么幫我們賣”“收取多少交易費率”“你們平臺提供物流嗎”……在2015年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心場館兩側的“互聯網+”市場主體展示區,大地生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梁素涵女士很感興趣超大集團的“全求吃”農產品電商平臺很感興趣,有入駐意向。福建省詔安縣種植大戶張建勇也是“全球吃”農產品電商平臺的用戶,他說:“依托‘全求吃’訂單預售,我們的甜椒剛種植不久,大部分已經被客戶預訂,并且價格比較高。”
除了“互聯網+電商”,植保無人機、農業大數據、VR技術等農業高科技展品頻頻在各類農業展會亮相。施肥無人機、播種無人機、農業測繪無人機、農作物生長檢測無人機等78種最新型無人機和相關產品,在2017年第二十四屆楊凌農高會上各顯其能,模擬噴灑農藥和農業飛行不間斷上演;陜西整個蘋果產業從生產銷售到服務的所有環節,在2018年第二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上的“國家級蘋果產業大數據中心一張圖平臺”上一覽無余;可以實時控制農機、噴灑等程序的綜合收割機虛擬現實模擬器,在2018年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吸引參觀者體驗……
從老式大型拖拉機到無人駕駛拖拉機、遙控拖拉機,從人工除草機到智能化苗間鋤草機器人……不斷迭代的農業科技成果如顆顆璀璨的珍珠,折射出科技進步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無數先進農業科技成果通過農業展會這個大舞臺,走進了廣袤農村,融入到億萬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
市場之路,引領新時代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農交會市場化改革的第一年。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在市場化、品牌化、信息化引導下的農交會,將通過持續深入的機制創新,成為新時代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新名片。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黑貓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金齊,已連續多年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他年年在展會現場用“慈玉”牌白菜堆積起來的“白菜塔”,已經成為合作社的專屬標簽。許多人看到“白菜塔”就知道老張又來參加展會了。
一頭連接生產者,一頭連接市場,農業會展成為農民群眾了解市場信息,拓展銷售渠道,增加自身收入的最好平臺。“每年我們都會在展會上結交許多新朋友,許多人了解到‘慈玉’牌玉田包尖白菜是按照國菜標準種植、培育打造后,都紛紛去合作社考察,因此也得到了很多合作機會。我們也利用這一契機打破了傳統的論斤或者論噸的賣菜模式,改為論棵賣、禮盒裝,現在兩棵白菜的市場售價能到108元。”張金齊說。
從2003年到2019年,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已成功舉辦至第17屆。多年來,農交會秉承“展示成果、推動交流、促進貿易”的辦展宗旨和“精品、開放、務實”的辦會原則,吸引了參展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累計參展企業3.5萬余家,到會采購商21萬余家,到會觀眾580萬人次,營銷活動480余場,貿易額近6962億元,展區面積由最初的2萬平方米發展到10多萬平方米。2019年的第17屆農交會展區面積達到13萬平方米,創歷屆農交會之最。
農交會在展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成就、促進農產品貿易、推進農業科技交流、推動農業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權威的農產品貿易平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這個平臺獲益。
每年的農交會上,來自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的名特優農產品總是最耀眼的明星產品。去年展會期間,黑龍江省展區共接待觀眾10萬多人(次),前來咨詢、洽談的采購商超過1000人(次),其中有合作意向的近400人。各地客商、市民對黑龍江省的大米、大豆及豆制品、蜂蜜、黑木耳等山特產品及綠色蔬菜十分青睞,現場銷售及貿易洽談熱烈。佳木斯冬梅豆粉不到3天便將帶來的1000多袋展品全部銷完,緊急從附近代理商處調運500袋,也被搶購一空;齊齊哈爾禮鑫蜂業專業合作社組織了價值10多萬元展品,因購買者太多,不得不從廣西請來親屬幫忙售貨。
不僅如此,去年農交會黑龍江省參展企業與各地客商簽訂合同61份,其中單筆金額超過500萬元的有27份。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責任公司與中石油湖南非油品銷售公司分別簽訂大米和雜糧銷售合同各1000噸,總金額超過6000萬元;五常金禾米業與南京谷粒多商貿簽訂的一筆大米購銷合同,金額達到5000萬元;大興安嶺富林分別與上海、北京等地的綠色食品經銷企業簽訂了合同,總金額達到7000萬元。
可以看到,隨著農交會的不斷舉辦,社會影響不斷增加、展會規模不斷擴大、參展主體開始多樣化。也隨著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發明顯,農產品貿易和流通的訴求開始增多。
近幾屆農交會,舉辦了中國現代農業投融資論壇、風險管理與農業高端論壇、大型企事業單位高校后勤(服務)集團供需見面會、貿易成交簽約儀式等貿易活動。各展團也抓住時機舉辦多場豐富的推介活動。同時,農交會加大了采購商組織力度,每屆展會各展團都邀請50名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專院校和集團采購單位的負責人到會洽談貿易,還為近百名高端采購商免費提供食宿、交通等服務。有條件的還在農交會現場免費開設專業觀眾服務中心、現場推介中心、觀眾休息區,為各展團、貿易洽談、宣傳推介提供全方位服務。
這幾天,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正在江西南昌舉行。今年的農交會與往屆有何不同?國內最權威的農業展會今后如何發展?作為第十七屆農交會組委會秘書長,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今年是農交會市場化改革元年,我們按照農業農村部黨組的要求,緊緊圍繞市場化改革謀劃展會內容和組織方式。”
唐珂認為,集商品展示、交易和促進經貿合作為一體的農業展會將成為引領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對外貿易合作的重要平臺。作為農業會展的龍頭和旗艦,農交會要堅持改革創新,勇于擔當作為,帶動農業會展行業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關系到政府形象、企業聲譽和上萬參展商采購商的切身利益,更肩負著創新農產品流通、拉動市場消費、激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使命,可謂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農交會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專業辦展的道路勢在必行。”唐珂強調。
據了解,此次江西舉辦農交會,首次采用公開招投標方式引進專業會展公司,打破原來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招展組展的模式,面向市場專業化招展招商,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職能,廣開辦展門路,激發展會發展內生動力,邁出了農交會市場化運作堅實的一步。在整個辦展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財政出資和行政參與,加大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力度,構建起一個地方政府、市場主體、行業協會等多方共享的大平臺。
“從今年開始,實質性啟動農交會市場化改革工作,要實事求是,出實招,見實效,努力把農交會打造成農業版的進博會,使其成為真正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精品展會。”唐珂強調說。
在農交會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展會“蓬勃生長”。
今年5月15-19日,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浙江杭州成功舉辦。僅僅5天時間,現場客流量累計達到18.5萬人次,是上屆的1.5倍,專業采購商洽談10787人次,現場達成茶葉交易222.9噸,是上屆的2.5倍,交易額1.9億元,是上屆的2倍;達成意向交易量5032噸,是上屆的1.6倍,意向交易額54億元,其中最大一筆訂單3.1億元。
此外,第三屆茶博會共有參展商1563家,來自國內25個?。ㄊ?、區)和境外30個國家和地區,3425家采購商來自全球46個國家和地區,是近三屆來源最廣的一次,國內六大茶類知名品牌悉數到場,國際展商中也不乏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企業。國際采購商采購能力大幅提升,采購意愿由過去的每公斤10美元提升到每公斤100-200美元。
同樣在今年年初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也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這屆綠博會共實現訂單交易額33.8億元,合作意向金額45.8億元,擬簽訂經貿與技術投資合作項目1508個,其中綠色食品實現訂單交易額32億元,相比上屆增長9.6%,實現合作意向金額40.2億元,擬簽訂經貿與技術投資合作項目1150個。這些成果進一步提升了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影響力,為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實現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不虛此行,是許多參展企業參加綠博會的最大感受。因為綠博會為許多參展企業打開了占領新市場的大門。湖北省組織十幾家利川茶企業抱團參展,在展會第一天就簽約500多萬元;寧波象山紅美人柑橘,在展會開始的前兩天就拿下了500多個線上訂單,達成合作金額1000多萬元;來自青島的膠州大白菜,在廈門找到了優質代理批發商,達成月供量50噸的購銷協議;洛陽眾森農業有限公司在展會上與貴州茅臺酒廠、廈門市水果批發商分別達成1.2萬噸和2萬噸的有機蘋果供貨意向。諸多電商平臺也不遑多讓,天貓取得5000萬元訂單金額,山姆拿下3000萬元訂單……包括沃爾瑪連鎖超市、深圳百果園、永輝超市、北京一畝田、大潤發等大型采購商均在本屆博覽會上訂購了數千萬元的優質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一方面,成千上萬的優質農產品通過博覽會找到了通往東南沿海市場的可靠路徑;另一方面,在市場中尋尋覓覓的采購商也以博覽會為平臺收獲了更多信得過的農產品??梢灶A見的是,很快將有更多優質綠色、有機天然農產品打破地域束縛,加速走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
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中國奶業大會、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越來越多的農業展會開始在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作為農業與會展業交融的載體,農業展會以其獨特的優勢促成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聯系,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是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動力。展會經濟為現代農業注入了活力,成為中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的關鍵性和樞紐性平臺。
合作之路,中國農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從農博會到農交會,向我們展示了農業展會的國際化因素的不斷增強。
為了展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農業的巨大成果,經國務院批準,從1992年開始,由農業部主辦,每年舉行一次中國農業博覽會,逐步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品牌展覽會。隨著農村改革特別是對外開放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農業博覽會改成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我國加入WTO后,博覽會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繼續打好這個品牌、用好這個品牌、發展好這個品牌,把“農博會”辦成真正的國際品牌博覽會?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正式改成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并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實現了從重成果性展示到貿易性為主的重大歷史性轉變。首屆農交會吸引了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企業。但實際上,當時很大一部分境外參展商并不急于簽約,而是以做現場形象廣告為主,跟中國的農產品同臺“競技”的是農產品深加工機械、農業技術、銷售網絡等相對當時國內更為先進的技術。
舞臺搭起,大幕拉開。從此農交會成為了推進農業貿易、科技的國際、區域交流與合作,成為我國農業“走出去”的極為重要的一個路途。
隨著我國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合作機制逐步完善,多邊合作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日趨活躍,農交會的國際色越來越濃。不少國家組織了專門的采購團,采購意向非常廣泛。到第五屆農交會,已有36個國家的380多家采購商參展洽談,外國客商開始不僅僅把中國當作一個農產品采購地,還把中國當作了一個重要的農產品銷售市場。當時有外商表示,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進入了高速路,中國農產品的市場越來越寬廣,中國農業已經站在了國際的大舞臺上。而前來的參觀者“含金量”也比較高,要么對國外的農業發展狀況感興趣,平時沒時間或沒機會出去,趁展會挨個兒“國家”轉一遍;要么懷里揣著印章,早有“預謀”地直奔攤位,下決心做成幾筆國際買賣。
在第十屆農交會上,一位外國參展負責人說,“實物展銷不是參展的重點,我們是為著相互交流、溝通、學習,把農業做強做大這個大目標而來的。”
農交會搭建的平臺,不僅把農產品信息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就傳達給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眾多商戶,更是把中國農業的實力、形象和信心持續傳向了整個世界。
組委會在農交會期間舉辦了農業國際投融資論壇、農產品采購國際洽談會等專項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國外及地區間經貿交流。來自河南參展團的河南省黃泛區農場抓住機遇“走出去”,在烏克蘭成立合資公司,發揮資金、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開始在烏克蘭種玉米。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世界更加關注中國。在福建舉辦的第十三屆農交會充分發揮了地緣優勢,突出了“一帶一路”特色,呈現濃郁的異域風情。據統計,第十三屆農交會共吸引了斯洛文尼亞、波蘭、馬來西亞、印尼等“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參展。
尤其對于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一些相對小眾的品牌,農交會成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捷徑”。連續多年到農交會參展的斯洛文尼亞中國商會副會長魏桑表示,從一個完全外來的品牌到現在基本遍布中國各個省份,農交會是重要的推廣平臺。他說:“參展不僅能夠推廣我們的品牌,同時也是對斯洛文尼亞整個國家的一種宣傳——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到有這么一個美麗的歐洲國家,甚至以后選擇到這里旅游。”
在“一帶一路”指引下,第十四屆農交會上,波蘭、斯洛文尼亞、巴西、德國、法國、馬來西亞、匈牙利等國均以國家展團參展。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暨國際農業經貿合作論壇作為首場論壇活動,斯洛文尼亞、波蘭、保加利亞、德國等16個國家的農業部長、副部長出席,盛況空前,進一步提升了盛會的國際影響力。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暨國際農業經貿合作論壇上表示,合作是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要把投資合作作為農業發展的“助推器”。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對方農業發展,促進各國農業轉型升級。而與此同時,經過四年發展,河南省黃泛區農場已幫助烏克蘭當地農民把玉米畝產從800斤提高到1500-1900斤。
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高層論壇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指出,中方將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進一步加強與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戰略對接,積極培育新的農業國際貿易增長點,深化農業投資與產業合作,促進基礎設施聯通和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厚植合作基礎。論壇還通過了首次專門針對農業領域開展南南合作的政府間倡議——《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高層論壇長沙宣言》。
“中國已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加強和拓展南南合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最大貢獻者。”時任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格拉齊亞諾先生表示。論壇總結了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南南合作成果,肯定了中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認可了中國通過“授人以漁”“自下而上”的方式為全球農業發展作出的貢獻,認為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是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典范,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水平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還發布關于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聯合聲明,聯合國系統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對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明確表示支持。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發言中表示,舉辦論壇的初衷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中國愿與南南合作伙伴國分享農業農村發展經驗,深化農業農村領域的交流合作。
實際上,不僅是農交會,近年來各地農業展會蓬勃發展,農業在各種重大展覽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國際農產品要進入中國市場,多種多樣的農業展會或展會農業部分給越來越多外國展商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
在2018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坐”著飛機從澳大利亞趕來參會的7公斤皇帝蟹、比拳頭還大的鮑魚,是PinnacleFoodAustralia公司針對目前中國市場鮮有皇帝蟹銷售的嘗試,他們希望在會上尋找更多的代理商。葡萄酒產區法國科西嘉通過參展和綠地集團簽了一億元采購訂單,在科西嘉開發一片新的葡萄地。從老家趕來參觀的山東省濱州十里香芝麻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孟維國笑稱,“以前出國成本高、費時費力,我們考察得少。這次進博會把供應商送到了家門口,太方便了!如果能直接進口,有望把采購成本降低5%左右,一年算下來能省下150萬元。”
中國的優質農產品及燦爛農耕文化走出去,外國的特色商品和民族文化漂洋過海引進來。這既是“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化思路,也是各國農業交流融通的有效手段,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農業貿易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時強調,要回顧歷史、立足當今、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農業國際合作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合作渠道日趨多樣,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內容日益豐富,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對外開放的總框架下,農業對外合作水平邁上新臺階,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發展加快融合。與之相呼應的是,農交會舉辦17年以來,歷久彌新,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參展商越來越多,參展產品越來越豐富,成為促進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交流對話、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并逐漸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國際盛會。
從2003年第一屆農交會境外參展商以現場形象廣告宣傳為主到2019年第十七屆農交會近8000家參展企業、2.3萬家采購商接洽的“群體PARTY”,大美盛會塑造了我國農業開放合作的新坐標。禮贊七十華誕,農交會仿佛童話世界里“魔法屋”的窗口,望進去,齊心繪就的農業展會發展藍圖呼之欲出,世界農業合作的嶄新畫卷正徐徐鋪展。